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6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

2017-02-07 刘鹏飞李俊亮等 舆论时评

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转型期和改革深水区,社会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社会治理领域舆情事件经公共传播后引发舆论关注,对我国公共认知的形成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形成新的影响力量。正因如此,正确回应社会治理舆情、加快社会治理创新愈发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赢得群众的理解、满意与支持是最终效果,也就是通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形成网上网下的“同心圆”。

2016年社会治理舆情主要特征

整体而言,相比于以往,2016年社会治理舆情处置方面呈现出多个显著特征。舆情回应迈入新常态,地市级与县级层面成为舆情应对最大主体,政务新媒体与政府网站等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地方作用凸显。政务舆情回应需要综合治理,更需要企业、社会和民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政务舆情回应工作整体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舆情多发,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2016年,中办、国办连续发布多个文件通知,政务公开与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在政策领域取得集中突破,成为及时回应的分水岭。这对改善社会治理局面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6年以来,公共部门面对突发性舆情的响应速度显著提升,对舆情早期传播的预警、干预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政府回应率达到85%,事发24小时回应率超过55%,在48小时之内(含24小时)首次回应率超过70%,相比2015年有相当程度的提升。

立体联动的体制性治理机制形成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6年社会治理舆情处置力度空前加强,在一些行业创新治理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成效也较为显著,有些甚至根除了多年的行业顽疾,获得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拥护。特别是涉及信息安全(包括电信诈骗)、校园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全国范围体制化治理力度增强。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案,引发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性、体制性组织力量,立体式协同,不仅侦破全国各地发生的个案,强化了监管打击力度,而且从整体上扭转了过去“九龙治水”、疏于根治的局面,进一步走向了预防诈骗制度化。

2016年下半年,随着北方雾霾天气的加重,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北方各省区市,纷纷尝试探索协同治霾的政策举措。而网络治理方面,随着近年微视频、网络直播、网红的大量出现,也出现了一批低俗、暴力等有害信息,在中央网信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多家网络直播平台涉淫秽暴力被查,一些知名网红的短视频作品被要求下架整改,网络直播行业清理整顿,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和准入机制等,治理效果十分突出。以成都司法机关查处95后女主播涉嫌不雅视频为例,各地在网络视频和直播管理方面也做出很多探索和努力。

社会协同治理促进网络空间安全

2016年12月27日,经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批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这是继《网络安全法》之后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国第一次向全世界明确地宣示和阐述我国对于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的立场和主张。

互联网空间是公共产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同时,各类互联网平台也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比如,近年国内各地大量发生“裸贷”事件,成为网络金融与非法高利贷野蛮生长的灰色地带。各地治理经验表明,网络空间协同治理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积极发挥好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政府、学校、企业、家庭、个人等,都应该积极参与互联网社会治理。

政务新媒体对社会治理意义重大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网络动员能力日益壮大,网络舆情日益复杂,这也对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社会渗透力强的特点,近年来,各地政务部门信息发布工作从网下走到了网上,纷纷开通微博、微信、客户端,抢占网上舆论新阵地。

截至2016年12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6.4522万个,其中政务机构微博12.5098万个,公务人员微博3.9424万个。其次,据腾讯研究院与微信开放平台共同发布的《2015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显示,政务微信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开设的政务民生微信公众号就已超过8.3万个,部委微信公众号拥有率超过40%,基本形成了国家部委、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所组成的微信公众号应用体系。而今日头条的数据显示,头条号账号总数44万多个,政务头条号数量在2016年年底已超过3.5万个,自媒体增长速度加快。

政务新媒体的壮大也为信息发布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据统计,在政府响应的400起社会舆情中,借助政务新媒体作为信息回应渠道的占41%,成为舆情响应与信息互动的主要阵地。扎根于自媒体舆论场上的政务新媒体,与网络舆论具有天然的亲近性、互动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用好政务新媒体,化解舆情危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舆论场发展状况,各级政府部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公众的关切,大力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加强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公众关切的回应工作。移动政务也在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运营机制建设不完善、联动匮乏、服务效率低等问题。政务新媒体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网络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改进社会治理舆情处置应对工作建议

发挥政策红利,权威解读主流声音

改革触及各方利益,对于新政策、新的改革触及的利益调整,各方往往绑紧神经,社会舆论复杂,严重的可能会带来巨大负面效应。社会治理和政策类舆情的产生源于媒体与公众对信息了解程度的不对等。国办80号文件强调:“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市场预期等重要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善于运用媒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开展政策解读。”

把握舆情复杂性,标本兼治是根本

纵览2016年全年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堪称完美处理的并不很多。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海口暴力强拆事件虽然后期处置、修复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但是事件发生后第一次处理效果不很理想。

一些舆情的事实真相经过网络传播迅速扩散,如果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第一次回应处置不当,会产生二次舆情,危及有关部门公信力,这就要求官方提高对舆情复杂性的认识,从客观上进行实质性的回应,首先寻找舆情产生的内因并有效解决,政府如何快速行动制定法规形成治理规范,以防相似事情再次发生,这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推进依法治国为根本,增进社会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改判无罪,持续提振了各方对司法系统重视平反冤假错案、推进司法公正和依法治国的信心;被视为“最高检无罪抗诉第一案”的海南陈满案,当事人日前也终于重获自由。舆论对待平反冤假错案的理性程度明显提升。如果形成“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格局,将大大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率。2016年6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意味着这项改革落实到了“纸面”上,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而接下来,就是贯彻落实。在当前高涨的舆论场中,要打破社会隔阂、扩大社会共识、平衡群体间关系,各方需要加强公共性的契合,形成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营造起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运用大数据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大数据时代,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组织需要合理共享各种数据,还需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度挖掘各种数据的价值,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机制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环境,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

要强化专业机构与社会的良性互动。2016年,涉警、涉法舆情中,警察、网民、法官、律师、医生自媒体、媒体人等对话与辩论较为常见。面对复杂的涉警舆情,避免警媒关系对立矛盾加剧,公安部门积极欢迎社会监督的姿态非常重要,需做好公安形象正面宣传、提高应对能力。在医患冲突事件中,医生自媒体影响广泛,需强化科普而减少情绪色彩;网民也需要尊重专业科学性,践行公共理性与良性互动。另外,要调动第三方机构等非政府主体介入社会治理,加快大数据知识和技术结构水平的更新,培养对真假信息的鉴别能力和一定的数据处理、分析、监管能力,强化自我管理与社会参与能力,提高社会参与的规模和质量。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信公号,独家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及作者

实习编辑|杨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